信息设计是随着新的技术与艺术思潮不断发展而出现的视觉传达专业核心课程。把数据转换成信息,再进行视觉设计,为数字经济赋能,是信息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作为“信息时代的石油”,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把数据转换成信息,再进行视觉设计,为数字经济赋能,是信息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广西民族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立已有21年的时间,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随着时代需求变化进行了多次修订。2020年,介于用户界面(UI)设计与网页设计的课程内容多有重叠,广西民族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将传统的网页设计课程调整为信息设计课程。
广西民族大学开设的信息设计课程,具有适应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对应“四新”建设的专业基因,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同时,该课程以学校“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鲜明办学特色为背景。广西民族大学自1952年建校以来,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学术研究积淀,形成了以少数民族研究为基础的大量研究成果,吸引了大量来自东盟的留学生,开设有泰语、缅甸语、老挝语等多个特色小语种专业。
信息设计的课程设计立足民族地区,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以活化民族文化为主题,分为两大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学生自行选择我国或东盟十国的任一民族,收集数据进行信息设计;第二个模块的实践训练是将信息设计的数据包再次进行设计,开发一款属于自己选择民族的桌游。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以期培养既能承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使命,又具有文化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信息设计思维
信息设计这门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信息设计思维。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元宇宙、人工智能生产内容(AIGC)……新的技术不断拓宽艺术设计的边界。人工智能发展到当下,数据开始自我量化,以解释数据、探索数据、发现知识、整理数据为学习目的的信息设计课程,就是学习将数据整理成可视化的信息,从而构建一个数字艺术化的空间。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如何培养正确的设计思维,如何具备不同于机器思维的人的思维,慢慢感悟AIGC时代如何把自己塑造成化解危机力量所在的人的思维。人工智能(AI)永远不可能取代人,淘汰我们的永远不会是AI本身,而是那些擅长用AI的人。
如果认为当下数字化转型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冲击仅仅是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本身,那和一百多年前李鸿章面对西方工业的观点“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机器耳”没有本质区别。不能试图用功能更强大、更容易上手的高效率制图软件完成技术变革,也不能试图用新瓶装老酒的手法,将高效的设计效率困于传统框架中的工作模式,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只有找到新的增长点,满足新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人与时代协同并肩的思维模式,才是发展视觉传达专业的关键症结所在。
现阶段通过信息设计活化民族文化的关键是将民族文化数字化与智慧化,将民族文化通过视觉化的表现让其进入设备、应用、服务,将信息设计接入数字经济,变成数据资源,统一以空间维度搭建具有创新创意的数字孪生应用,通过物联网建设契机,让民族文化的信息设计实现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空间、空间与服务的信息互通与协同联动,达成民族文化的信息设计与万物智慧相联。
《毛南族信息介绍》
比如,李文杰同学的作品《毛南族信息介绍》将毛南族傩面石碑、毛南铜鼓、毛南节日等实现数据到信息的转译。蒋凯同学的作品《黎族信息设计》将黎锦的结构方式与计算机游戏图形融合。
《黎族信息设计》
将文学意象引入信息设计
为了让数据有温度,我们将文学意象引入到信息设计的课程设计中。文学意象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外化。文学与艺术设计自古就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将文学意象引入信息设计课程作业的审美意境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信息设计是对抽象数据进行图形化的转译,以求增强人的视觉感知。作为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艺术设计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但也比较抽象。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形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将文学意象引入信息设计,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形式的一种重要方式。
首先,文学中大量形象性、象征性和比喻性的意象对于信息设计具有启发作用。设计的前期资料收集中,除了收集各个民族的一些基础数据与素材,可引导学生对每个民族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体悟,对其文学意象进行视觉化想象与梳理。以田甜同学的《鄂温克族》信息设计为例,她在前期阅读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细细体味鄂温克族对生命的敬畏与不屈的民族精神后,将其转化到信息设计作品中。
《鄂温克族》
其次,信息设计中一些简单易懂且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图形可以借鉴文学意象。比如田甜同学作品中驯鹿深情凝望鄂温克族女人,增加了信息设计作品的温度,增强了作品的设计内涵。
转化数据有效传播信息
在课程实践中,每位同学选取一个民族作为信息设计内容后,都会面临大量凌乱的数据,包括符号、图像、岩画、文字、口头传说等。这些没有经过组织加工,形态多样且处于模糊碎片化状态的数据还不能称之为信息。同学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转化,形成有意义的信息,让人们能迅速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这也是信息设计这门课程最为关键的环节。
因此,课程实践中,同学们要先对大量数据进行研究、过滤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信息设计视觉化的呈现。同时,同学们需要学习如何使用不同的视觉化方法解构和组织内容,从而引导受众阅读主要信息,让复杂民族文化中千丝万缕的关系变得更容易理解,让更多人接受。
比如,刘畅同学在课程作业《达斡尔族》中,对其数据的处理不仅仅是外部形式改良,而是对达斡尔族的分布、住房、服饰与装饰图案等数据进行了信息设计处理,特别是对达斡尔族神秘的哈尼卡文化进行了设计,让其神秘面纱清晰明了地展示在受众面前。
《达斡尔族》
活化民族文化融入当下生活
信息设计课程第一次作业即是将原始数据转译为有条理、有传播目标的数据资源,在第一次作业的基础上所设计的第二次课程作业,即是将已转译好的信息设计将接入数字经济,与当下的生活结合。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信息设计课作业中,我们期待这门课程像一颗种子一样在广西民族大学生根发芽,长成具有民族特色、融入当下生活、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
2020级视觉传达设计1班有一次作业是让每一位同学与上一届同学的信息设计作业结成对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上一届同学的信息设计数据资源再进行信息设计,选择特定民族中的一个点,将其用信息设计的思维,开发一款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游戏,桌游、手机游戏等形式不限。这样的设计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转化的边界,为活化民族文化,融入当下生活探索更多可能性。
《梅里斯之征》
张纯嘉同学的作品《梅里斯之征》是在刘畅同学的信息设计作业基础上,设计的一款2人至4人同时参与的竞技类桌游。游戏设定源自于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设计,玩家通过简单的游戏规则,在竞技角逐的同时,还能了解达斡尔族特有的骑射猎鹰文化。这样,达斡尔族文明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介绍,而是通过卡牌娱乐等多个应用场景,在当下生活中延续与传承。
《迷你藤球》
夏曹威同学的作品《迷你藤球》设计的是一款根据傣族藤球演绎而来的,适宜当下年轻人娱乐的游戏。傣族藤球是伴随着傣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藤球发展出腿踢、尖顶、头顶等技巧。这一作品将信息设计的思维运用到活化民族体育运动中,将其迷你化,整个游戏随机性强,有丰富的趣味性。
《侗族三三棋》
张式婧同学的作品《侗族三三棋》用一种全新的设计语言,体现侗族传统文化中被遗忘的符号与记忆。三三棋桌游logo从书法中的隶书、侗族鼓楼的外形特征以及侗族经典刺绣纹样中提取元素进行设计。最有特色的是三三棋的棋子部分,它以传统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的原形作为棋子的形状,运用Cinema 4D建模后进行3D打印,这是将新技术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及传统符号进行再创造的有益尝试。
信息设计是随着新的技术与艺术思潮不断发展而出现的视觉传达专业核心课程。未来的课程教学中,我们还将融入交互设计、空间设计、光影设计、影像设计等,拓宽信息设计的教学维度,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助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艺术与科技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2JGA169成果)
(文章来源:《创意世界》2023年7月号)
编校:苑宝平
审读:郭丽、管文明
{{awardFileList[0].field1}} | {{awardFileList[0].field2}} | {{awardFileList[0].field3}} | {{awardFileList[0].field4}} | {{awardFileList[0].field5}} | {{awardFileList[0].field6}} | {{awardFileList[0].field7}} | {{awardFileList[0].field8}} | {{awardFileList[0].field9}} | {{awardFileList[0].field10}} |
---|---|---|---|---|---|---|---|---|---|
{{item.field1}} | {{item.field2}} | {{item.field3}} | {{item.field4}} | {{item.field5}} | {{item.field6}} | {{item.field7}} | {{item.field8}} | {{item.field9}} | {{item.field10}} |